幾種防風的藥材鑒別 中藥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的干燥根,主產于東北及華北地區,是我國《藥典》的規定品種。此外,云南、四川、貴州以及新疆等地還有用同科植物川防風、竹葉防風(云防風)、松葉防風以及細葉防風等作防風入藥者,其商品藥材性狀各有不同,鑒別如下:
1.防風:根呈長圓柱形,長15~30cm,直徑0.5~2cm。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,習稱“蚯蚓頭”,環紋上有的有棕褐色毛狀殘存葉基。表面灰棕色、粗糙,有縱皺紋,多數具橫長皮孔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。體輕,質松,易折斷,斷面不平坦。皮部淺棕色,有裂隙。木質部淺黃色,氣清香特異,味淡微甜。其橫切面放置后形成層桔紅色,俗稱“紅眼圈”。
按野生產區,防風可分為關防風、口防風、西防風;防風的栽培品稱水防風或家防風,因河北地區栽培較早且量較大,又有人稱其為冀防風。鑒別如下:
關防風:產于東北及內蒙東部地區,尤以黑龍江齊齊哈爾地區及內蒙扎魯特旗以北出產為佳,表面灰棕色,蚯蚓頭明顯,斷面皮部淺棕色,菊花心、紅眼圈明顯。
口防風:產于河北、山西及相鄰內蒙中部地區,表面淺黃或黃白色,蚯蚓頭較明顯而略短,斷面皮部黃白色,菊花心可見,紅眼圈明顯。
西防風:產于陜、甘及相鄰內蒙地區,量少,蚯蚓頭不甚明顯,纖維性略強。
家防風:是各地栽培品的統稱,其質量及外觀性狀因土質、水肥管理等有所差異。與野生防風相比,通常粗壯,蚯蚓頭不明顯或不甚明顯,質略重,粉性略強,菊花心色淺,紅眼圈不甚明顯,斷面皮部裂隙不發達,氣略弱,甘而無辛味。
2.川防風:根細小,表面多根痕,棕黃色或灰黑色。體輕,質硬脆,無蚯蚓頭,其根頭部有一段棕黃色的環節狀葉片殘痕,故又名“竹節防風”。氣微,味淡。
3.竹葉防風(云防風):根細長,表面較平坦,灰棕色或黃棕色,有致密的縱皺紋。體輕,質軟,易折斷。無蚯蚓頭、菊花心等。氣香,味微辛而澀。
4.松葉防風:根頭部有許多環節,無蚯蚓頭,表面黃色或灰棕色。體輕,質脆,易折斷。皮部疏松,淡黃色,有黃棕色與黃白色相間之紋理,呈放射狀排列。氣微芳香,味微甘。
另外,陜甘地區尚用傘形科植物馬纓子的根作防風入藥,稱之為西北小防風或懷安小防風,偶有流入市場者;河南滎陽用汜水防風、名水防風入藥;云南部分地區尚用唇形科繡球防風、傘形科杏葉防風和菊科小竹葉防風的全草入藥。以上均與正品防風藥材效用不同,不宜混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