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 |
|
丹參高產栽培技術 |
發布時間:2014/1/10 來源:重慶和本農業有限公司 閱讀:6874次 |
第一節 概 述 丹參為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。又名:紫丹參、紅根、血參、大紅袍等。丹參的干燥根和根莖,為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90年版收載。我國應用丹參有近2000年的歷史,始載于東漢《本經》,列為上品,以后歷代本草均有記載。 北魏《吳普本草》云:“莖華小,方如荏(即白蘇),有毛,根赤。四月華紫。三月五月采根,陰干”明代《本草綱目》曰:“處處山中有之,一枝五葉,葉如野蘇而尖,青色,皺皮。小花成穗如蛾形,中有細子,其根皮丹而肉紫”清代《本草逢原》記有:“丹參本經治心腹邪氣,腸鳴幽幽如走水等疾,皆瘀血內滯而化為水之候。止煩漫益氣者,瘀積去而煩謾愈,正氣復也”。丹參味苦,性微寒,歸心、心包、肝經,具有活血祛瘀調經止痛,養血安神,涼血消癰之功能,主治婦女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經閉、產后瘀滯腹痛、心腹疼痛、熱痹腫痛、跌打損傷、熱入營血、煩燥不安、心煩失眠、癰瘡腫毒等癥。丹參含有二萜醌類、二萜類、酚酸類化合物,黃芩甙,β-谷甾醇、胡蘿卜甙、谷氨酸、丙氨酸、天冬氨酸、組氨酸、精氨酸等15種游離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,還含、鈣、鎂、鋇、鋁、硒、鐵等元素。丹參對心血管系統有降低心率,加強心肌收縮、預防心肌梗塞和改善微循環的作用、對血液系統有顯著的降糖、降低血液粘度、抗凝血作用,對呼吸系統有保護肺纖維化、對抗低氧性肺血管的收縮作用。對消化系統的肝、胃、胰脈有調節和保護作用;另外還有抗炎、,抗腫瘤,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,抑制中樞神經耐缺氧,抗衰老,抗病原微生物,增強免疫力作用,保護腎臟等作用。 第二節 丹參的植物形態、分布和生態環境 一、植物形態 丹參為多年生直立草本,株高30~80厘米,全株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;根圓柱形,肉質,肥厚,有分枝,外皮土紅色,內黃白色,長約30厘米左右;莖四方形,被長柔毛。葉對生,通常為奇數羽狀復葉,小葉3~7片,卵形或橢圓狀卵形,長1.5~7厘米,邊緣有鈍鋸齒,兩面被柔毛。輪傘花序組成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式,密被腺毛和柔毛;花夏季開放,淡紫藍色或白色;苞片披針形,被綠毛;花萼鐘狀,長約1.1厘米,11脈,被腺毛和長柔毛,上唇三角形,頂端有3個彼此緊靠的小齒;花冠明顯二唇形,長2~2.7厘米,冠管內有一傾斜毛環,下唇中裂片扁心形;雄蕊有長17~20毫米的藥隔,其下臂短而粗,長3毫米左右,頂端靠接;ㄆ谠5~9月,果期在6~10月。小堅果4個,橢圓形,成熟時灰黑色。 二、分布 我國除黑龍江、吉林、內蒙古北部高寒地區以外,幾乎各省、區、市均有分布,野生、家種都有。野生的主要分布在河北、北京、山西、山東、湖北、湖南、遼寧、江蘇、江西、云南、貴州、甘肅、陜西;家種丹參主要分布在河北、天津、江蘇、上海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南、山東、四川等地。主產于河北安國、撫寧等7縣,野生丹參天津薊縣,遼寧大連、新金等縣市,上海崇明,江蘇射陽、興化等縣。浙江嵊縣、三門、寧海,安徽亳縣、太和。山東莒縣、平邑等縣河南蒿縣、盧氏等縣湖北英山、羅田等縣陜西洛南、商州甘肅康縣、和政。四川中江、成都。云南麗江、永勝等縣。 三、生態環境 丹參喜氣候溫暖、濕潤、陽光充足的環境,在年平均氣溫17.15℃,平均相對濕度77%的條件下生長發育良好,在氣溫-5℃時,莖葉受凍害;地下根部能耐寒,可露天越冬,幼苗期遇到高溫干旱天氣,生長停滯或死亡。丹參為深根植物,在土壤深厚肥沃,排水良好,中等肥力的砂質壤土中生長發育良好。土壤過于肥沃,參根生長不壯實;在水澇、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會引起爛根。土壤酸堿度近中性為好。過砂或過粘的土壤丹參生長不良。 丹參植株返青后,3~4月莖葉生長較快,果實成熟后植株枯死,倒苗后重新長出新芽和葉片,進入第二次生長,母株一般生3~5個分株,從4月上旬開始分枝,并陸續抽出花莖,秋季花莖少,只有春季的三分之一,7~8月日照時間長有利根部生長。 第三節 丹參的栽培技術 一、選地整地 根據丹參的生活習性,應選擇光照充足、排水良好、澆水方便、地下水位不高的地塊,土壤要求土層深厚,質地疏松,pH值6~8的沙質壤土。土質粘重、低洼積水、有物遮光的地塊不宜種植。丹參為深根多年生植物,種前需施足以磷肥為主的遲效長效廄肥、餅肥或化肥作基肥。一般畝施腐熟的農家肥5000公斤,過磷酸鈣50公斤或磷酸二銨20公斤,深翻30~40厘米,一定要打破犁底層,以利根系生長發育。耙細整平,北方作寬1.5~2米的平畦,南方作高15~20厘米的高畦。地塊周圍挖排水溝,使其旱能澆、澇能排。 二、選用優種 同等栽培條件下,不同品種的產量和質量差異很大。選用良種是效益高、見效快農業措施。丹參61-2-22四倍體新品系不僅田間農藝性好,生長勢旺,而且根部藥材的丹參酮含量也大大高于原植物和其他的四倍體株系,產量高的同時,化學成分含量也高,達到了理想的要求,應在生產上大力推廣。 三、移栽 春播后,幼苗培育75天左右即可移栽?纱涸砸嗫汕镌。春栽于5月中旬,秋栽于10月下旬進行。宜早不宜遲,早移栽,早生根,翌年早返青。栽種時,在畦面上按行距33×23厘米挖穴,穴深視根長而定,穴底施入適量糞肥作基肥,與穴土拌均勻后,每穴栽入種子繁殖的幼苗1~2株,栽植深度以種苗原自然生長深度為準,微露心芽即可。栽后澆透定根水。扦插苗每穴栽1株,按同樣方法和栽植密度栽入穴內。 四、繁殖方式 以分根、蘆頭繁殖為主,亦可種子播種和扦插繁殖。 (一)分根繁殖秋季收獲時,選擇直徑0.7~1厘米粗、顏色紫紅、無病蟲害、發育充實的當年生丹參根作種根,濕沙藏至翌春。早春3~4月,將種根切成4~6厘米小段,按行距株距深度35厘米×25厘米×6厘米的規格,將切好的種根豎著放入穴中,一穴一段,大頭朝上,切勿顛倒,覆土2厘米左右,不宜過厚,否則影響出苗。每畝用種根50公斤左右。用根段種植,開花晚,當年難收到種子,但根部生長較快,藥材產量高。 (二)蘆頭繁殖在丹參收獲時,選取健壯、無病害的植株剪下粗根藥用,而將細根連蘆頭帶心葉用作種苗進行種植。大棵的苗,可按芽與根的自然生長狀況分割成2~4株,然后再種植。還可以挖取野生丹參,粗根剪下入藥,細根連同蘆頭一起栽種,株、行距與分根繁殖方法相同,時間應在晚秋或早春。用蘆頭繁殖,栽種后次年即可收獲,生產周期短,經濟效益好。(三)扦插繁殖北方6~7月,南方4~5月,選取生長健壯、無病的丹參枝條齊地剪下,切成13~16厘米長的小段,下部切口要靠近莖節部位,呈馬蹄形。剪除下部葉片,按行株距20×10厘米,將插條斜插于苗床,深為插條的1/2~2/3,覆土壓緊,地上留1~2個葉片。家種丹參邊剪邊插,不能久放,否則影響插條成活率。插后保護土壤濕潤,適當遮蔭,15~20天即可從最下部的莖節處長出新根。待根長3厘米時,定置于大田。 (四)種子繁殖丹參種子細小,發芽率70%左右,直播法往往出苗不齊,故多選用育苗移栽法。種子宜選用6月份以后成熟的種子,隨采隨播或9月份播種。北京地區一般于3月在苗床播種,條播和撒播均可。條播行株距30×20厘米,溝深1~1.3厘米,種子與河沙混合,均勻撒于溝內,覆土0.5~0.7厘米。撒播可將種子均勻地撒于地面,用腳踩一遍,使種子與土貼緊,不必覆土。畝播種量0.5公斤左右。播后蓋地膜,保溫保濕。當地溫達到20℃左右時,15~20天出苗。幼苗3~5片真葉時,如發現過密應進行間苗,間出的苗可外行栽植、培育。播種后經2個月生長,即可移栽。 以上4種繁殖方法,以采用蘆頭作繁殖材料,產量最高。其次是分根繁殖。 五、田間管理 (一)中耕、除草、追肥 4月上句齊苗后,進行1次中耕除草,宜淺松土,隨即迫施1次稀薄人畜糞水,每畝1500kg;第2次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,中除后追施1次腐熟人糞尿,每畝2000kg,加餅肥50kg;第3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中、下旬,結合中耕除草,重施1次腐熟、稍濃的糞肥,每畝3000kg,加過磷酸鈣25kg、餅肥50kg,以促參根生長發育。施肥方法可采用溝施或開穴施入,施后覆土蓋肥。 1、丹參根的生長習性 丹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系發達,深度可達60~80厘米,所以在土層深厚、質地疏松的砂質壤土上,最有利于根系生長。土壤過粘,通氣和徘水不良時,常引起爛根,以致全株枯萎,根的萌芽力較強,可采用分根法繁殖。根條上、中段要比下段發芽生根快。研究表明;丹參根是隨著地上部的生長而生長的,后期隨著氣溫逐漸下降,地上部生長逐漸緩慢,養分向下部轉移,根部的生長更加迅速。 2、丹參的需肥特性 丹參植株的吸肥力很強,依靠其強大的根系,可從土壤的表層與深層吸收養料。在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中,它就可以生長發育良好,在多施基肥、配合追施氮肥的情況下效果更佳。在氮、磷、鉀嚴重虧缺時,丹參植株會表現出一定的生理病態。在嚴重缺氮的情況下,初期植株葉片顏色逐漸由深綠變為淺綠,植株生長緩慢;嚴重時生長點不發育甚至壞死,不再生長新葉,老葉逐漸枯黃,根細小,藥材產量很低。在缺磷時,葉為綠色,有時為紅褐色,初期葉上有明顯褐色斑點,后期斑點擴大并干焦,葉有時扭卷,心葉生長緩慢。缺鉀時,植株葉綠色至深綠色,葉片寬大,葉柄細長嫩弱,表現徒長,有時老葉邊緣有較大褐斑,葉脈深綠色,其他部分淡綠色,出現明顯花斑。 3、丹參的施肥技術 因丹參屬于喜肥藥用植物,在播種時首先必須要施足基肥;基肥以農家土雜肥料為主,如腐熟的豬、羊欄肥或焦泥灰等,施用量為每667平方米(1畝)1000~1200kg,與土壤混勻后,將土地整細摟平。除施用基肥外,在植株生長過程中,還應追肥至少2~3次。在生長初期追肥,以施用氮肥或人畜糞尿為主;生長中期要看苗施肥;秋后要重施長根肥,以過磷酸鈣等磷鉀混合肥為好。 (二)除花薹 丹參自4月下旬至5月將陸續抽薹開花,為使養分集中于根部生長,除留種地外,一律剪除花薹,時間宜早不宜遲。 (三)排灌水 丹參最忌積水,在雨季要及時清溝排水;遇干旱天氣,要及時進行溝灌或澆水,多余的積水應及時排除,避免受澇。 第四節 丹參的病蟲害防治 一、病害 (一)葉枯病 葉枯病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,逐漸向上蔓延。發病初期葉面產生褐色、圓形小斑,病斑不斷擴大,中心部呈灰褐色,最后葉片焦枯,植株死亡。5月初發生,一直延續到秋末,6~7月份最嚴重。 防治方法: 1、選用無病健壯的種栽,下種前用波爾多液(1∶1∶100)浸種10分鐘消毒處理。 2、加強管理,增施磷、鉀肥,及時開溝排水,降低濕度,增強抗病力。 3、發病初期,噴灑60%代森鋅600倍液或50%多菌靈800倍液。 (二)菌核病 菌核病病原菌先侵害植株莖基部、芽頭及根莖部,浸染部位變成褐色并逐漸腐爛,在病部表面、附近土面及莖桿基部內生有灰黑色的鼠類狀菌核和白色的菌絲體。病莖上部及葉片漸趨發黃,最后植株枯死。 防治方法: 1、保持土壤干燥,及時排除積水。 2、發病地可進行水田栽種,淹死種核,再作為丹參栽培田。 3、發病期用50%氯硝銨0.5kg加石灰10kg拌成滅菌藥,撒在病株莖的基部及附近土壤,以防止病害蔓延。 4、用50%速克靈1000倍液澆灌。 (三)根腐病 根腐病受害植株,細根首先發生褐色干腐,并逐漸蔓延至粗根。根部橫切,可見橫斷面有明顯褐色,即維管束病變。后期根部腐爛,植株地上部萎蔫枯死,最后整個植株死亡。多在5~11月份發生。 防治方法: 1、實行輪作,選擇地勢高燥的山坡地種植。 2、加強管理,增施磷、鉀肥,疏松土壤,促進植株生長,提高抗病力。 3、發病初期,噴50%托布津800~1000倍液。 (四)根結線蟲病 是一種寄生蟲病。根結線蟲侵入根部后,刺激寄主細胞加快分裂,使根系受害部形成瘤狀腫塊。細根和粗根各個部位的腫塊大小不一,形狀各異,這是線蟲病的顯著特征。瘤狀體初為黃白色,外表光滑,以后變成褐色,最后破碎腐爛。剖開蟲癭,呈透明狀,內含無色透明小粒。線蟲寄生后,植株根系功能受到破壞,影響養分吸收,致使植株地上部枯死。 防治方法: 1、水旱輪作,有利淹死線蟲,減輕危害。, 2、選擇肥沃的土壤,避免沙性過重的地塊種植,減輕線蟲病發生。 3、用80%二溴氯苯烷2~3kg加水100kg,栽種前15天開溝施入土壤中,并覆上土,防止藥液揮發,提高防治效果 二、蟲害 粉紋夜蛾 粉紋夜蛾一般在夏、秋季發生,幼蟲咬食葉片,嚴重時將葉片全部吃光。粉紋夜蛾每年發生5代,以第二代幼蟲于6~7月份開始危害丹參葉片,7月下旬至8月中旬危害最為嚴重。 防治方法: 1、收獲后將病株集中燒毀,以殺滅越冬蟲卵。 2、可于地中懸掛黑光燈,誘殺成蛾。 3、幼蟲出現時,用10%殺滅菊酯2000~3000倍液或90%敵百蟲800倍液噴殺。每周1次,連續噴2~3次。 第五節 丹參的采收、加工與貯藏 一、采收加工 (一)種子采收加工丹參栽植后第2年開花結實,從5月下旬或6月初開始,種子陸續成熟。種子成熟的順序為自下而上,花序下部的種子先成熟,上部的種子后成熟。種子要及時采收,否則會自行散落地面。采種時,如果留種面積很小,可分期分批采收,可先將花序下部幾節果萼連同成熟的種子一起捋下,而將上部未成熟的各節留到以后再采收。如果留種面積很大,可在花序上有2/3的果萼已經退綠變黃而未完全干枯時,將整個花序剪下,再剪掉頂端幼嫩部分,留下中下部的成熟種子,在晴天太陽下曝曬3天,脫粒,揚凈,曬干,裝袋,放在涼爽通風干燥處保存備用。一定要把種子曬干貯藏,否則影響發芽率。 (二)藥材(根)的采收加工無性繁殖丹參當年秋天下霜后或第2年春天萌發前收刨。種子繁殖的第2年秋后或第3年春季萌發前收刨,產量高,質量好。丹參根系入土較深,質脆易斷,應選晴天土壤半干時挖取。從垅的一端挖深溝,深度由根長而定,當根全部露出后,順壟逐株小心取出全部根系,在田間暴曬,去掉泥土運回加工,忌用水洗。北方采挖后曬干即成南方在陽光下曬至半干,集中堆悶“發汗”,每堆根條500~1 000公斤,堆悶4~5天后,再晾堆1~2天。晾堆后,要進行“倒堆”,即把堆表層的參系統一摟下,堆在下面,用原堆內層的參條堆在上面,即內層和外層交換位置,使整個參堆“發汗”均勻,然后加蓋蘆席繼續堆悶,至根條內心由白色變成紫黑色時,攤堆曬至全干,再用火燎去根條上的細須根,整齊的放入竹簍內,輕輕搖動,使其相互撞擦,除去根條上附著的泥灰及未去掉的須根,即成成品,貯于干燥通風處,防霉防蛀。一般畝產干貨200~250公斤,高產田可達300~400公斤,折干率30%。 二、貯藏 丹參的商品安全水分為11%~14%,貯藏適溫30℃以下,相對濕度70%~75%。麻袋或筐包裝,按上述要求貯于庫內。本品質脆易斷,要防重壓,易潮生霉,易蟲蛀。貯藏期間定期檢查,發現受潮或溫度過高,及時翻垛、攤晾,蟲情嚴重時用磷化鋁熏殺。高溫、高濕季節前可進行密封抽氧充氮養護。 第六節 丹參的規格標準 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、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訂的藥材商品規格標準,丹參商品分野生、家種兩個規格。 一、野生 統貨干貨。呈圓柱形,條短粗,有分支,多扭曲,表面紅棕色或深淺不一的紅黃色,皮粗糙,多鱗片狀,易剝落。體輕而脆。斷面紅黃色或棕色,疏松有裂隙,顯筋脈白點。氣微,味甘、微苦。無蘆頭、毛須、雜質、霉變。 二、家種 一級干貨:呈圓柱形和長條形,偶有分支。表面紫紅色或黃紅色,有縱皺紋。質堅實,皮細而肥壯。斷面灰白色或黃棕色。無纖維。氣弱,味甜、微苦。多為整枝,頭尾齊全,主根上中部直徑在1厘米以上。無蘆莖、碎節、須根、雜質、蟲蛀、霉變。 二級干貨:呈圓柱形或長條狀,偶有分枝。表面紫紅色或黃紅色,有縱皺紋。質堅實,皮細而肥壯。斷面灰白色或黃棕色,無纖維。氣弱,味甜,微苦。主根上中部直徑1厘米以下,但不得低于0.4厘米。有單枝及撞斷的碎節,無蘆莖、須根、雜質、蟲蛀、霉變。 第七節 丹參的鑒別 一、顯微鑒別 (一)根橫切面: 1、木栓層為4~6列細胞,大多含橙色或淡紫棕色物,有時可見落皮層組織存在。 2、皮層寬廣。 3、韌皮部較狹,呈半月形。 4、形成層呈環。 5、木質部8~10數束,呈放射狀,導管在形成層處較多,呈切向排列,漸至中央導管呈單列。木質部射線寬,纖維常成束存在于中央的初生木質部。 (二)粉末:紅棕色。 1、石細胞呈類圓形、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形,直徑20~65μm,長至257μm,壁厚5~16μm,有的含棕色物。 2、導管為網紋和具緣紋孔,網紋導管分子長梭形,網孔狹細,穿孔多位于側壁。 3、木纖維長梭形,多呈束存在,紋孔斜裂縫狀或十字狀。 4、木栓細胞黃棕色,表面類方形或多角形,壁稍厚。 二、理化鑒別 (一)取粉末5g,加水50ml,煮沸15~20分鐘,放冷,濾過,濾液置水浴上濃縮至粘稠狀,放冷后,加乙醇3~5ml使溶解,濾過,濾液作如下試驗: 1、取濾液數滴,點于濾紙條上,干后,置紫外光燈下觀察,顯亮藍灰色熒光。將此紙條懸掛在氨水瓶中,20分鐘后取出,置紫外光燈下觀察,顯淡亮藍綠色熒光。 2、取濾液0.5ml,加三氯化鐵試液1~2滴,顯污綠色。 (二)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醚5ml,置具塞試管中,振搖,放置1小時,濾過,濾液揮干,殘渣加醋酸已酯1ml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丹參對照藥材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。另取丹參酮IIA對照品,加醋酸已酯制成2mg/ml的對照品溶液。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。展開劑為苯:醋酸已酯(19:1)。供試品色譜中在對照藥材及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 第八節 丹參的市場展望 丹參用途廣、療效高,全國需求量增長很快,有些年份供不應求。60年代初,全國年需求量不足100萬公斤,到1978年增加到652萬公斤,18年間銷售量增長了5.5倍多。需求量迅速增加的原因,除人口因素外,主要是科技開發使丹參的用途越來越多?蒲邪l現,丹參僅有活血化瘀的功能,而且對治療心腦血管病、肝病、脈管炎及神經性衰弱等多種疾病均有新的療效。以丹參為原料生產的丹參膏、丹參片、復方丹參酊、冠心片、丹參葛根六胡片、丹參丸、丹參注射液、舒心沖劑、冠心沖劑、復方甘草丹參片等中成藥近百種,生產的劑型有蜜丸、水丸、片劑、灑劑、沖劑、糖漿劑、注射劑等10多種。尤其是近些年來,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變化和社會老齡化的出現,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,丹參在臨床治療和預防過程中發揮著其他藥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,因此,使丹參的身價倍增,用量翻番。需求刺激生產也刺激采挖,連年大批量的采挖使野生資源受到嚴重破壞,有些地方瀕臨滅絕,產量持續減少,質量大大下降。人工栽培新技術推廣不快,單產不高,總產不穩,有些地方由于病蟲害嚴重,連年大量不科學地施用農藥化肥,使人工栽培丹參質量受到很大影響。因此,市場上中高檔產品,特別是出口產品一直偏緊,價格穩中有升,1998~1999年全國75大藥材市場價格一直維持在11~18元/公斤。由此可見,當前在適宜地區選擇無污染、無公害的地塊,選用優良品種,采取規范化的丹參栽培技術,生產綠色中高檔丹參的效益是不錯的,市場的潛力還是相當大的。 |
|
上一篇:
沒有了
|
下一篇:
沒有了 |
|
 |
|